从心理医学角度看哪吒式的孩子
“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算!”这个夏天,随着《哪吒之魔童降世》电影的热映,脚踩风火轮手持火尖枪的哪吒燃爆了孩子们的暑假。
一个不守陈规,不被认可的少年,在孤独误解中倔强成长。他到底是桀骜不驯的大英雄,还是冥顽不灵的小魔王,抑或虽然叛逆但内心善良的熊孩子。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似曾相识的影子。
8月23日,山西省儿童医院发育行为儿科副主任医师吴宝铮从心理医学角度,对现实生活中那些哪吒式的孩子进行了深入浅出地分析。近期火爆大银幕的哪吒很像我们身边的问题儿童,孤僻、顽劣、暴戾,不听管教等等,这些表现统称为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在省儿童医院发育行为儿科就诊的小患者中,存在不同程度行为问题表现的孩子还是挺常见的,约占到发育行为儿科门诊人数的1/4。每年暑期和刚开学的时候,是这类患儿就诊的高峰期。
实际上,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在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症状表现。低年龄段的孩子主要是通过哭闹、发脾气、打人、咬人、自伤等方式,表达不满,或者以此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孩子往往在亲近的人面前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但是与外面的世界却格格不入,胆小怯懦,缺乏基本的交往技能。
学龄段的孩子则有多动抽动、情绪失控、对立违抗、破坏设施、暴力倾向等,同时往往伴有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睡眠、饮食等方面的困扰。
探寻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根源
小哪吒表面看来是满不在乎的混世小魔王,其实内心敏感、自尊、逞强,之所以形成这样的表里不一的性格,源于哪吒一出生即被打上“妖怪”的标签和被偏见误解笼罩的童年。
通常来说,孩子哭闹,是表达情感、满足欲望的手段;撒谎,是要面子,是怕受惩罚;对抗,是想引起关注;打骂,是情绪发泄。对于有行为问题的儿童和青少年,他们是天性如此还是后天形成?随着年龄的增长,是不是行为问题就自然而然好了?
吴宝铮说,没有一个孩子是生来如此的,都是随着环境、教养和境遇,个性差异逐步形成的。各个年龄阶段行为问题的危害程度不同,但是小细节很可能发展为大问题。如果小时候出现严重的行为问题,不加干预任由发展,很可能在青少年阶段出现品行障碍,如暴力、偷窃,乃至成年后发展为反社会人格,甚至走上犯罪道路。为此,在这些行为问题表象的背后,一定要探寻其行为问题发生的根源,针对性进行扭转和矫正,引导其健康成长。
不要随意给孩子贴不良儿童的标签
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又是哪些原因造成的呢?吴宝铮分析,主要有性格差异和家庭因素方面的原因。从性格差异方面来说,每个孩子的气质类型不同,有易养型,也有难养型。不同气质特征的孩子,发展出不同的性格,走上截然不同的人生。内向、自尊、懦弱、不善表达的孩子,在遇到挫折时更容易采用非常手段。从家庭因素方面来说,父母陪伴少、老人溺爱、教育方式不当、心理关注不够等不良因素和环境。
面对孩子的行为问题,作为家长又该怎样做?吴宝铮建议,在孩子发泄情绪的时候,采取冷处理方式,避免过多不良互动,理解孩子的情绪,分析根源,有些孩子是为了寻求关注,有些是解压方式,有些是为了达到目的,不能一味顺应,要有原则的进行疏导。作为家长,注意不要随意给孩子贴不良儿童的标签。多认识接纳孩子,多关注其正面能量,少威胁吓唬,更不能棍棒教育,即便犯了错也和他一起想办法面对和解决,逐渐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认知和稳定的情绪。
家长要给孩子创造其乐融融的家庭环境,尽量避免亲情缺失、降低突发变故等不利因素对孩子的影响。教育过程尽量由父母亲自完成,避免老人袒护孩子、干涉教育的现象。再忙也要腾出时间多陪伴,多交流。尤其对有些不善表达的孩子,家长可以在亲子活动中及时捕捉到孩子的不良情绪,适时进行解决疏导。家长与孩子既要人格平等,又要体现权威主次,在孩子的世界观尚未成形时,给予正确的引领和教导。
“我命由我不由天”,这部热映的影片要讲的主题是要打破偏见,重塑自我。那么,从医学角度而言,怎样进行干预治疗?医生会对年幼儿童进行气质评估,通过家长反馈、养育方式的了解,整体评估孩子的性格类型。对年长青少年调查个性问卷,从中分析判断孩子潜在的人格和可能出现的行为问题。随后进行综合分析,做养育指导和行为矫正治疗,和家长一起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必要时辅以药物治疗。有些类似的症状可能是疾病的部分表现,如自闭症、发育迟缓、神经疾病等,医生会加以鉴别诊断,对症处理。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幼苗,用爱浇灌,用心培育,修枝剪叶,栉风沐雨,才能生机盎然,茁壮成长。”吴宝铮建议,对于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家长不要过度紧张。不可放任自流,也不必矫枉过正,早发现,早认识,早干预,年龄越小,扭转矫正的难度越小,科学、理性、温情地对待行为问题,与孩子一起成长,一起收获更好的未来。(记者 秦 洋 通讯员 马 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