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成立于1937年,历经岁月洗礼,医院几代人始终秉承“团结奋进、百折不挠、追求卓越、大爱无疆”的精神。近年来,医院紧紧围绕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要求,构建“四维四精”人才发展体系和“三全”人才服务体系;一步步打造优势学科和重点扶持学科,建立相关学科共同参与的“1+N”学科群服务模式,通过一站式协调、个性化施治、全链条管理,创新构建多学科联合诊疗服务体系;借助文化引领、制度优化、流程创新等举措,深入探索医疗新模式,2024年,医院患者满意度评价位列福建省属综合性三甲医院第一。
如何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将人才优势转化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势能?近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翁山耕就相关问题进行深入阐释。
一、育才用才,搭建干事创业“大舞台”
人才是一家医疗机构发展的动能。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极其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依据自身优势和定位全方位建立引才机制,并分层分类打造全链条进阶式人才培育体系。
“向新提质”,是翁山耕提出的医院推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词。近年来,医院实现了省内卫生健康系统在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科学基金等人才项目上“零”的突破,高层次人才总量居全省卫生健康系统第一方阵。具体举措包括:
精准引才,构造聚才引智“强磁场”。医院建立“六层次人才、四层次团队、三类型引智”全方位引才机制,配套充足科研启动经费,留足脱产科研攻关时间。医院巧借外智,采取短期研学、项目合作、揭榜挂帅等形式推动资源共享,设立柔性引才岗位;开展人才需求论证会,多部门联动,基于医院及学科发展现状、规划等制定引才方案。2021年以来,医院全职引进博士等高层次人才155人,柔性引进医疗卫生高层次人才团队3个。
精心育才,激发成长潜能“活力源”。医院深入实施“卓越人才工程”“优秀青年人才培育项目”“中青年人才国际化培养计划”等人才专项,设立临床研究专项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选派青年骨干参加全球临床学者科研培训项目,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同时,大力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出台临床医技平台科研支撑服务管理办法,持续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迄今,医院入选省级高层次人才百余人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标总数居全省卫生健康系统首位;医院科技量值(专科)连续11年进入全国百强,神经外科、整形外科分列全国第八名、第九名。
精妙用才,搭建干事创业“大舞台”。医院稳步推进卫生专业技术职称制度改革,完善制定临床能力评价指标,建立多元评价、晋升等机制。推进研究型医院建设,建立研究型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健全以创新为导向的绩效考核与分配制度,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
精诚“留才”,筑就倾心服务“好生态”。医院秉承文化留才理念,坚持党管人才,建立高层次人才库,实施院领导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点对点常态化联系高层次人才;举办医院人才大会等系列活动,设立医院及学科人才服务专员,建立网上办事大厅,构建“数字+人才”服务新格局。
“人才培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建立更加精细的人才分类评价机制,是人才工作中的重点、难点之一。”翁山耕介绍,对此,医院积极探索尝试,在原有人才体系基础上细分专职科研岗和非专职科研岗,将新技术、新项目、新疗法,以及科技转化、临床研究等纳入非专职科研岗评价指标,进一步优化完善人才评价机制。
二、学科建设,既要谋划全局又要落子精准
“学科建设就像下棋,既要谋划全局,又要落子精准。”在翁山耕看来,学科布局既要“筑高峰”,又要“做高原”;既要注重顶层设计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又要落实实施层面的清单化和具象化。对此,医院相关学科共同参与的“1+N”学科群服务模式就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和诠释。
首先,医院根据整体发展战略和各分院区功能定位,合理规划不同学科布局。优势学科“筑高峰”,如神经内、外科,强强联合建立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并依托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入驻,不断在技术上取得创新,在科研上获得突破。重点学科“做高原”,对有发展潜力的学科如皮肤学科、过敏中心等,医院通过人才引进、资源动态调配等方式,保障学科平稳有序发展。
其次,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医院针对自身学科特点和战略导向制定个性化考核指标体系,对学科发展动态监控、深化分析、持续改进。
在此基础上,医院创新构建多学科联合诊疗(MDT)服务体系,依托3个高水平医学中心、8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及26个省级重点专科,历经7年锻造38支MDT“精锐团队”,目前已推出61类病种/疾病的门诊MDT服务,通过一站式协调、个性化施治、全链条管理模式,力图解决群众跨科就诊难、治疗方案碎片化等问题。
医院设专职MDT协调护士,可启动“一站式管家服务”,连同团队秘书协助患者完成多学科就诊准备,确保患者48小时内完成会诊。这一过程中,患者无须辗转多个科室,所有流程由MDT护士代办。
依托医院医疗数据平台,各领域专家可调阅患者完整诊疗信息,围绕病例展开协同,并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患者和家属解构病情,确保医患双方达成治疗共识。
“会诊不是终点,而是精准治疗的起点。”翁山耕解释,会诊后,MDT团队将依据治疗方案对接下一流程,并在后续治疗中联动讨论、追踪疗效。考虑到患者治疗的便利性,团队可对接患者所在地医院或上级医院专家,实现患者在初诊、MDT门诊、复诊阶段的全程管理。
三、改善服务,打造有温度、有品质、有特色的医疗品牌
近年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创新为动能,推出择日住院(日间手术)中心+全院一张床“组合拳”,并在福建省属医院中首推“无陪护”病房工作。2024年,医院患者满意度评价位列福建省属综合性三甲医院第一。这一系列成绩背后,是医院在提升患者就医体验方面实施的一项项切实举措。
翁山耕说,医院创新病床管理模式,推行择日住院(日间手术)的预住院服务机制,通过术前检查前置化缩短住院周期;加强计划性出入院管理工作,对全院床位实施动态化管理,实现跨病区精准调配。2024年度“择日住院(日间手术)”人数占全院总收治病人数的43.94%,平均住院日缩短1.65天。开展该项目以来,茶亭院区和滨海院共成功协调床位3000多张。
作为省内首家推行“无陪护”病房的省属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通过“1237”创新模式打造优质护理服务体系,具体为:“1”把手工程统筹推进,“2”先行(理念先行、制度先行)夯实基础,“3”优先(人、物、财)精准到位,“7”优化(流程便捷化、供餐个性化、探视人文化、后勤全程化、培训专业化、协作一体化、照护智慧化)效质齐升。目前,医院已在茶亭、滨海两大院区开设11个试点病房,患者陪护率下降至38.66%。
针对住院、转诊、检查等流程问题,医院不断提升检查诊疗加速度,推进“一站式”检查预约中心项目扩容,迄今已优化超百个项目,并配合建成“一键退费”系统;医院滨海院区与医联体单位共建医联体转诊中心,患者可在当地医院转诊中心提出需求,滨海院区100%回应转诊预约需求;医院滨海院区还开展“拎包入院”服务,患者通过一部手机,在病房就能轻松办理入院手续;2025年3月起,医院全面推行“先诊疗后付费”诊疗模式,患者无需缴纳预交金即可就诊,实现一次诊疗一次付费,大大简化了就诊流程。截至目前,已服务35656人/次患者。针对特殊群体如老年患者开设“加号绿色通道”;通过互联网+护理,提供上门护理服务;加快互联网医院建设,提供在线问诊、图文咨询、开方、药物配送、复诊等系列服务,让患者“少跑腿、多省心”。
同时,医院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与院内监督职能,形成发现问题—整改—追踪的闭环管理。医院在省内率先出台《医务人员诊疗服务行为十项规范》《窗口部门服务十项规范》,详细梳理就诊流程与设施布局;编制《医学人文关怀全流程标准化服务手册》,鼓励各科室制定个性化人文服务举措,形成医院标准化人文服务行为范本;编制《就医服务手册》,让患者“一看就懂、一用就顺”;开发院内导航系统,精准指引科室位置;加快互联网医院建设,提供在线问诊、图文咨询、开方、药物配送等系列服务;建立投诉快速响应机制,对于无法现场解决的问题快速并入闭环管理及时反馈。
“医疗服务需求在持续增长,我们改善患者就医感受的宗旨不变。在不懈努力下,医院患者满意度评价从2023年的92.84%上升至2024年的94.269%。”翁山耕列出的这组数据,是医院以患者为中心提升服务能力的“生动注脚”。
“未来,我们将继续以患者需求为出发点,深化服务创新,探索智慧医疗新模式,全力打造有温度、有品质、有特色的医疗服务品牌,为守护人民健康聚势谋远。”翁山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