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晋城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网站!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无障碍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医改动态
卫生健康区域一体化发展,要从具体项目的协同共建转向制度体系的融合共建
发布时间:2025/02/11     字体显示: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要求,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完善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构建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新机制。卫生健康区域一体化发展,是破除区域内部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公共服务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内容,是促进人口、产业及各类要素流动集聚、增强区域综合承载能力的重要支撑,是完善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的重要突破口。
初步形成区域共建共享发展格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把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持续推进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区域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不断增强。在重大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卫生健康领域加快探索建立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卫生健康区域共建共享发展格局。
卫生健康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初步建立。《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等,均将卫生健康区域共建共享和协同一体发展作为重要任务。各重大战略区域均研究制定专项规划或专项行动方案,建立跨省份协调工作机制,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备忘录)、搭建交流平台、构建合作网络等方式,统筹医疗、公共卫生、医保、药品、科技创新、学科、人才、信息化等重要领域发展,全方位推进卫生健康区域一体化发展。
区域优质医疗资源配置更加均衡。京津冀、长三角等重大战略区域均严格控制京、沪等地中心城区的医疗资源增量,推动大型公立医院通过举办分院、向外迁建、组建医联体和医疗集团、合作共建或托管、对口帮扶等方式,向当地远郊区域或河北、安徽等资源薄弱地区疏解优质医疗资源,进而实现超大城市中心城区医疗功能疏解与薄弱地区医疗能力提升的共赢效果。例如,北京坚持控增量、疏存量相结合,严禁在京综合性医疗机构在五环内扩大占地规模、增加床位数量,禁止在东城区、西城区新设医院、门诊部和诊所,推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等在雄安新区落地建设新院区。再如,上海将中心城区超出配置标准的医疗资源,向资源密度较低且能辐射周边长三角地区的郊区转移。
区域公共卫生联动水平明显提高。京津冀、长三角等重大战略区域通过多种形式,建立区域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机制、公共卫生联防联控机制、卫生监督联动执法机制。例如,京津冀、长三角地区分别签署区域血液管理协同发展协议,创建信息共享、资源共享的区域采供血保障体系,建立血液保障与应急联动调拨机制。再如,长三角地区开展公共卫生数据共享联动试点,梳理改造出生医学证明、食品标准备案、消毒产品生产企业标准备案等信息系统,推动数据实时共享、互通交换,实现长三角新生儿跨地区办理落户等事项的线上核验。
重大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现突破。各重大战略区域围绕空间布局优化,深入推进卫生健康重大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打通资源要素流动的卡点、堵点。例如,京津冀地区全面取消异地就医备案,打破统筹地区之间孤立隔绝状态,提高流动人口就医可及性和可负担性;在具备一体化发展条件的地区,打破行政区划限制,跨省份设置医疗机构。再如,天津市印发《关于放宽京冀执业医师护士来津注册工作的通知》提出,北京市和河北省的医护人员来天津执业无需进行备案,可在天津任何一所医疗、预防、保健机构按照在津执业机构执业范围和本人执业类别、执业范围进行执业。
区域一体化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重大战略区域不仅是我国发展水平最高、创新能力最强、人才最集聚的区域,也是我国卫生健康资源最富集、医学科技创新要素最领先的高地,发挥着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和“领头雁”的重要作用。
当前,推进重大战略区域卫生健康一体化发展迎来重要机遇。
一是城市群人口持续聚集,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显著提高,水、电、路、信等基础设施覆盖面和连通度持续提升,人流、物流、信息流更加通畅。这些使得卫生健康资源在更大范围内进行统筹调整和优化变成可能。
二是全国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覆盖面持续扩大,医保统筹层次持续提升,医保政策逐步统一。医保基金的跨省流动,将助推优质医疗资源和服务的跨省共享。
三是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系列关键性改革持续深化,医护电子证照全面推行,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卫生健康领域广泛应用。这意味着,制约卫生健康区域一体化发展和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有望破除。
四是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区域公共卫生中心、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和传染病防控救治基地等系列重大工程项目持续布局建设。这些为推进卫生健康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了设施支撑。
同时,重大战略区域内卫生健康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一体化发展仍然面临挑战。
一是地区间发展差距依然明显。受制于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区域内各省份的卫生筹资、卫生资源、居民健康水平等差距仍然较大。总体看,高水平卫生健康资源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地,河北和安徽等地还存在诸多“洼地”。
二是超大城市中心城区卫生健康服务与保障压力依然较大。世界一流、国内领先的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聚在北京、上海等地的中心城区,加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不断完善,中心城区著名医院、知名专科就医人员集中的状况依然突出。同时,超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偏高,面临较大的公共卫生安全保障压力,急需“瘦身健体”。
三是制约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亟待破除。区域内各省份之间的医疗卫生标准不一、信息联通水平不高、医疗规划缺乏衔接等问题,导致区域卫生规划多停留于行政建制层面,资源跨省整合难度较大。特别是卫生健康发展对高技术人才乃至人才团队的依赖性较强,优质医疗资源实质性外迁较为困难,以学科技术人才为核心的优质医疗资源同质扩容难度更大。
系统集成推进制度体系融合共建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建议,应以深刻认识行政区划发展与重大战略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关系为基础,以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为重点,加快推动卫生健康区域一体化发展从具体项目的协同共建转向制度体系的融合共建。
第一,完善区域卫生健康规划体系,建立规划和重大工程项目衔接机制。
重大战略区域规划,是国家指导特定区域发展、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是区域内各省份编制专项规划的重要参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增强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实施支撑作用。
当前,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黄河流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家级区域规划纲要均已印发。下一步,应进一步细化实化上述规划纲要的内容。
一是根据区域人口总量、结构、布局、集聚、流动等情况,分析区域人口主要健康问题和影响因素、看病就医需求,盘点区域内卫生健康资源及其利用状况,进而以重大战略区域作为整体研究编制区域卫生健康总体规划。
二是坚持“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的原则,根据区域战略定位和空间布局,指导区域内各省份编制卫生健康专项规划,统筹优化卫生健康资源配置,划分优化整合、调整完善、适度发展、重点建设等策略分区,布局辐射整个区域的重大工程项目。
三是建立区域内各省份卫生健康专项规划衔接机制,特别是加强卫生健康服务体系规划、医疗机构设置规划、重大工程项目建设规划、空间用地规划等的衔接,探索跨省份设置医疗机构、配置大型医用设备等卫生健康资源,推动各地区、各机构优势互补、错位差异发展,避免在人才、资源和病源等方面出现同质化竞争、不合理损耗,提升区域卫生健康体系整体效能。
第二,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建立重大政策统筹协调机制。
各重大战略区域的发展基础不同、发展目标不同、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不同,因此,各个区域卫生健康一体化发展的目标和重点也应有所差异。
京津冀应重在协同,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北京“新两翼”建设。京津冀卫生健康协同发展,应紧紧抓住疏解北京医疗功能这个“牛鼻子”,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加快承接中心城区医疗功能,推动北京通州区与河北廊坊北三县卫生健康一体化发展,推动雄安新区高质量、高标准承接和建设医疗机构,进而通过协同发展不断缩小“高地”与“洼地”间的落差。
长三角应重在一体化和高质量,在更大范围内联动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推进制度衔接、政策协同、标准趋同、便利共享。长三角卫生健康一体化发展,目标在于建立更高层次的推进机制,重点在于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进而实现跨省份的卫生健康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标准规则统一互认、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医学科创深度融合。
粤港澳大湾区应重在开放和创新,落实“一点两地”的战略定位,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卫生健康协同发展,应把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科技创新、对外开放、健康产业作为重点,密切推动粤港澳三地卫生健康深度合作,特别是规则衔接、机制对接。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应重在相互赋能、相向发展,强化重庆和成都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在更高水平上推动区域资源统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卫生健康协同发展,应围绕双城如何优势互补、错位协同发力,充分发挥双城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深化实化相关政策与项目。
第三,完善创新要素的流动与共享机制,建立衔接统一的制度与规则体系。
在缩小地区间卫生健康发展水平差距的道路上,以同质化卫生人才为核心的优质卫生健康资源均衡布局是重点,科技创新、信息技术发挥着引领支撑、驱动作用。推进卫生健康区域一体化发展,应以人才、科技、信息等创新要素的跨省份流动与共享为核心,以更大力度的改革创新为驱动,打破行政区划藩篱,建立完善衔接统一的制度与规则体系。
一是建立卫生人才协同培养与使用机制。发挥重大战略区域内高水平医学院校以及高水平医疗机构、优势学科、重点专科的引领作用,共建一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继续医学教育基地、高端人才培训基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复合型人才培训基地等,定向承担河北、安徽等资源薄弱省份的培训(养)任务。完善政策,简化程序,探索实行医师护士电子化注册、区域化注册制度,逐步实现区域内医师护士执业资质互认。
二是协同推进医学科技创新。制定重大战略区域临床重点专科发展规划,协同打造国家或国际领先的优势学科群。推进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基础设施的开放共享,合作建设公共平台,建设协同创新联盟,打造临床研究、成果转化和示范应用基地,建立重大项目联合攻关机制。
三是推进卫生健康信息互联互通。依托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交换机制,推进重大战略区域内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的互联互通,推进面向居民的授权开放使用。加快区域公共卫生数据实时共享、互通交换,强化重大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通报和应急联动,推进血液管理系统和医疗急救系统互联互通,建立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信息交换机制,完善跨省食品安全事件流行病学调查协作机制。建立区域一体化预约诊疗和远程医疗服务平台,推进区域内居民电子健康卡通用、互联网医院平台共用。
四是加快标准衔接和开放互认。逐步推进区域内(特别是一体化程度比较高的地区内)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公共服务标准的衔接统一,建立地方卫生标准的统一互认机制,制定统一的医疗质控标准体系,建立跨省份同级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制度。


打印此页】【收藏此页】 
机构概况 | 联系我们 |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无障碍
本站由晋城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办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ALL Right
地址:中国·山西省晋城市城区凤台西街2179号 邮政编码:048000 联系电话:0356-2024061
Copyright © 2016, wjw.jcgov.gov.cn 晋城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网站地图
备案号:晋ICP备05001036号 网站标识码:140500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