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关乎全局,起步决定后势。202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全面做好开局之年的医改工作,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在医改路上,许多地方在改革创新上蹚路向前,在真抓实干上争做表率,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大做文章。“能择善者而从之,美自归己”,互学互鉴、互促互进的改革氛围日臻浓厚,全国医改正以燎原之势不断深入开展。
致力于搭平台、促共识、广合作的2023全国深化医改经验推广会暨中国卫生发展会议于近日召开。会上,医改领域相关专家、多个省份卫生健康委的相关负责人及多个地市政府的相关负责同志进行了主题交流分享。
广东省佛山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周紫霄发言内容如下:
佛山市是广东省的“经济第三城”,GDP(国内生产总值)和医疗资源仅次于广州市和深圳市。近年来,佛山逐步构建起“市优、区强、镇活、村稳”的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格局,持续强化政府对卫生健康事业的领导、保障、管理和监督责任,卫生健康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
第一,实施四项联动,实现“市优”。一是省高水平医院建设与市“登峰计划”相联动。高标准投入建设市级高水平医院;主动与高等院校和省级医院结对,引入广东省人民医院等近10家高水平医院和高等医学院校办医管医;支持高水平医院“一院多区”建设,龙头医院带动提升区域医疗水平;建设中医药强市,推进广东省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二是医院与公共卫生高质量发展相联动。突出精准防控,实现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双统筹”;突出高效救治,建立完善全市统一调度的立体医疗急救网络;突出医防融合,推进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率先在省内开展首个消除病毒性肝炎威胁和肝病全周期管理试点工作。三是“三医”协同发展和部门综合治理相联动。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率先在全省同步取消药品和医用耗材加成,是广东省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城市;优化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建立广州—佛山跨区域药品采购联盟,率先实施国家医保谈判药品“双通道”制度;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提前3年完成国家DRG(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试点“四个全覆盖”目标;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将全市公立医院纳入薪酬改革制度改革范围。四是医疗服务与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相联动。创新工作机制,搭建医工融合联动平台,打造高标准生物健康产业园区。
第二,推动三个转向,实现“区强”。在服务方面,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将区级医院纳入高水平医院培育计划,引入高水平医院资源,建立紧密协作机制,促进医疗资源优化配置。在管理方面,从粗放式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一方面,以信息化促精细化,建设全省“互联网+卫生健康”示范城市,建成全市统一的移动健康综合服务平台,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水平、治理水平等关键指标均居全国地级市前列;另一方面,以绩效考核促精细化,将考核结果与医院干部考核、财政补助等挂钩。在要素方面,从重视硬件转向重视技术和人才。以专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为抓手,提升区级医院综合能力。
第三,激发三种动力,实现“镇活”。一是机制创新强动力。细化落实“一类财政保障、二类绩效管理”机制,让基层机构自主调整基础性和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以镇街为单位建设健康共同体,打造“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的就医格局。建立一体化统筹发展机制,在偏远村居设置定时定点巡诊点,为群众提供到村上门入户的巡诊服务。二是“四医融合”增活力。对0~6岁人群推动“医育融合”,打造“善育”品牌。对读书人群推动“医校融合”,强化学校卫生(保健)室规范化建设。对就业者推动“医企融合”,为企业和劳动者提供职业病防治一体化等健康服务。对60岁以上人群推动“医养融合”,积极开展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三是盘活资源挖潜力。一方面,盘活医疗设施设备,围绕全科检验检查、儿童保健、慢病患者管理、中医药服务、全科宣教等五大方面,全面提升基层硬件水平。另一方面,镇街医院牵头盘活资源,开展家门口的医养结合服务。改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场地,开展医养结合服务;积极探索医院康养服务转型试点,利用富余病房设置医养结合床位。
第四,夯实三个基础,实现“村稳”。对村医进行规范管理,村卫生室全部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站,对考核达标的村医进行收编。把小病稳在村居里,对与家庭医生签约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将门诊特殊病种医保报销比例提高至95%;家庭病床服务实现失能、行动不便人群全覆盖;南海区在全国率先实践家庭药师制度。把康养稳在家门口,打造“健康安居三有服务样板”,即一有家门口医养结合服务样板,二有医院康养转型发展服务样板,三有两院医养融合发展服务样板。
(来源:中国卫生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