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济南市。由《中国卫生》杂志社、健康报社、山东省卫生健康委主办,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承办的2023全国深化医改经验推广会暨中国卫生发展会议,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主题,在"走在前,开新局"的山东省举行。
时间的表盘上,记录着守护人民健康的铮铮誓言;精彩的时刻,呈现着新时代的“光荣和梦想”。踏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与会各方代表再一次汇智汇力,展望深化医改前方。
2022年是卫生健康事业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全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紧盯"国之大者",以苦干实干的行动捍卫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以奋发有为的姿态推进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历程,付出了艰苦努力,创造了显著成绩。
唯有矢志不渝、笃行不怠,才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对2022年度“推进医改、服务百姓健康”十大新举措获奖省份(单位)、十大新闻人物进行了推介。
2023年,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步入的第十四个年份。14年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从立柱架梁,到明确五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变"单兵突进"为协同治理;从推广三明医改经验,到高质量发展示范先行,深化医改镂刻不停、笃定前行。
国家卫生健康委体制改革司一级巡视员朱洪彪指出,党的二十大为深化医改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目标更高。深化医改要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助力建成健康中国。二是站位更高。深化医改要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全局,统筹健康中国、人口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等国家战略,进行谋划和推进。三是对推进改革的能力要求更高。“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要求用新发展理念,引领医改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四是对解决群众看病就医的制度安排要求更高。医疗服务体系要从“有”到“优”,更加注重高品质、均衡性和可及性。医疗保障体系要从基本制度建设,转向体系更加健全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要从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全局出发,强化药品安全的监管,让人民用上“好药”“放心药”。公共卫生体系要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的机制。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研究谋划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医改工作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回答和解决改革中的难题。今年深化医改重点任务已经印发,共6方面20项工作。接下来,要同心协力、共同发力,把任务一项一项抓实,推动改革落地见效,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表示,医改的宣传工作要努力增强权威性、针对性、及时性和有效性,真正做到民呼我为、民需我应,始终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衡量标准。一是坚持人民至上,让医改宣传更加突出群众性。要把群众想听的放在首位,让群众站在舞台中央,更好满足群众的健康需求。二是坚持自信自立,让医改宣传更加体现引领性。要突出思想引领、实践引领、典型引领、文化引领。三是坚持守正创新,让医改宣传更加注重实效性。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增强宣传贴近性和吸引力,把握好时、度、效要求。四是坚持问题导向,让医改宣传更加具有针对性。要提升舆情监测与迅速反应能力,做到舆情处置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风险防范关口前移。五是坚持系统观念,让医改宣传更加强化协同性。要凸显行业作用,深化部门协作,扩大社会参与。六是坚持胸怀天下,让医改宣传更加增强融入性。要在卫生健康工作大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高度下谋划和推动医改宣传。
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常务副院长梁万年认为,构建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卫生健康体系关键要实现七方面转变,第一,服务体系要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第二,服务理念要从现在主导的治愈医学转向照顾医学。第三,个体服务决策要从过去供方(医务人员)主导的决策转向供方、需方(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参与式决策。第四,医患关系要从短暂、不连续、非责任制的模式,转向长期、连续、责任制的医患关系。第五,服务模式要从单向的干预治疗,走向综合式的健康管理。第六,支付机制要从传统的按项目付费的后付制,转变为按人头、按病种付费的打包预付制。第七,监管考核由根据过程来进行考核和评价,转向以健康结果、健康水平为考核导向。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医院发展研究院院长许树强认为,“以药补医”的旧机制破除后,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更加深入,公立医院综合系统的改革不断巩固提升。我国公立医院的运行虽然有财政补助,但仍然以医疗收入为主,取消药品耗材加成改革后,公立医院的合理收入减少,以医疗服务为主的收入结构调整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要紧紧围绕公立医院的运行,深化落实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举措,加快健全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重点是要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实现破立转换,“破”了之后要“立”,取消药品耗材加成后的医疗服务价格补偿要落实到位;第二层面:“立”了之后要“可持续”,要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落实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医保资金结余留用制度;第三层面: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改革既要让人民群众从自己口袋拿钱的花费越来越少,还要促进公立医院的发展,可以考虑更多的医疗费用由第三方支付的改革举措。在继续发挥好政府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制度的同时,积极支持社会与市场的发展,推进普惠型商业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长期护理保险等的发展。
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付强表示,深化医改进程中,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持续推进,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不同类型支付改革的协同性不够、对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支持力度不足、缺乏对健康影响因素和健康结果关注的情况。为此,需要以制度变革推动支付方式改革,发展完善“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中国特色健康价值判断,力求实现:降低人群发病率,不仅仅是依靠医疗卫生的手段与路径;推迟发病时间,延长健康或缩短“带病”生存时间;延迟疾病进展,迟滞疾病发展至严重阶段或出现严重并发症;必须疾病治疗时,合理选择最具价值医疗特征的医疗政策措施与筛选/衡量机制。健康中国战略以及健康优先的理念必须要融入到未来的医保改革当中,应改善支付方式体系内部的协同性,增强对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的支持,探索医保基金与公共卫生资金统筹使用的有效途径,夯实评估工具、信息系统和数据采集分析等工作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等重要部署,进一步强调“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各地带着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步履不停、奋斗不息。
山东省医改工作呈现出“系统集成”的特色,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模式。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徐民介绍,一是突出聚合力,推动深化医改协同推进。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深化医改工作,主要领导担任了深化医改、中医药、重大疾病、传染病防控等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省委持续将医改重点环节改革纳入了全面深化改革重点进行推进,将重要医改指标纳入对各市综合考核评价中。完善“三医”联动改革机制,健全深化医改工作规则,政策耦合性不断增强。二是突出提能力,推动分级诊疗联动完善。聚焦“大病不出省”,着力攀“高峰”;围绕“一般的病在市县解决”,着力筑“高原”;围绕“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着力建“高地”。三是突出增动力,推进公立医院创新发展。围绕“三个转变、三个提高”,大力开展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和三年攻坚计划,加快公立医院发展转型升级。四是突出激活力,推动重点领域协同改革,立足“大卫生”“大健康”视野,积极推进集成改革,提高系统整体功能。在深化基层综合改革、疾控体系改革试点、中医药改革创新、医养结合改革创新等方面,山东省驰而不息推动深化医改取得更多更大突破。
2021年,上海市将14个相关部门纳入医改工作专班,分层分类、点面结合,将医改工作提升到新的高度。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付晨介绍,委市合作共建国家试点、积极申报国家示范项目、分层遴选开展本市试点……一系列深化医改举措接踵而至。近几年上海市取得的成果可以总结为“五新一加强”。“五新”即,构建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服务新体系,打造科创引领的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新趋势,激发数智融合的公立医院现代管理新效能,激活三医联动系统集成的外部治理新动力,建设健康和谐的公立医院发展新文化;“一强”指坚持和加强党对公立医院的全面领导。下一步,上海将继续抓好重点,全力实施国家示范项目,抓实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完善基于大数据的公立医院运行绩效监测评价机制及信息系统,为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海南省卫生健康委会同省医保局、省药监局共同推动,在该省发改委、财政、大数据局等部门的支持下,于2020年12月启动“‘三医’联动一张网”项目建设。海南省卫生健康委党委委员、副主任李文秀介绍,海南建立“‘三医’联动一张网”顶层架构,围绕惠民、助医、辅政、促研四类业务,确保全省医疗、医药、医保“三医”数据汇聚在同一个中台,建立“三医”业务矩阵模型,以信息联动、业务协同推动“三医”行业治理,有效化解医改“深水区”难题,推动海南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下一步,海南省将以“‘三医’联动一张网”、5G基层远程诊疗服务体系等为基础,按照“大平台、大系统、大数据”理念,一体打造“1+4+5”智慧健康体系(即1个数字健康大脑、4类数字健康应用服务、5大数字健康创新引擎),体现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卫生健康保障需求,打出“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服务的组合拳。
福建省三明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张元明围绕“改革完善补偿机制,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发言。他指出,全面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是深化医改的最有力抓手,只有破除“以药养医”,建立完善的补偿机制,才能让公立医院真正回归公益性质,才能真正实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三明医改始终坚持“三医”联动,围绕改革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进行了深入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加强医疗服务价格补偿,抓住降药价的“窗口期”,10次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优化公立医院收入结构,实现药、价、保有效衔接;二是实行医保打包支付政策,在重塑医疗卫生体系,明确总医院(医共体)作为县域群众健康“守门人”的基础上,建立“总额包干、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医院和医务人员积极参与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三是加强财政投入保障,认真落实办医责任,政府承担历史合规债务,补助药品零差率销售差额,统筹分配财政补助资金,严格履行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等投入保障责任,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三明市将不断改革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方法,健全财政投入长效机制,坚定不移推动医改走深走实,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健康福祉。
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广东省卫生健康委的指导下,广东省佛山市医改工作获得了2022年度国务院深化医改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督查激励。广东省佛山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周紫霄介绍,近年来,佛山市不断打破体制机制藩篱,布局一系列全国领先的医改探索,实现创新发展;坚持 “市优、区强、镇活、村稳”的改革路径,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实现协调发展;构建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医院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实现绿色发展;引进高水平医院和高校联合办医,鼓励社会力量进入赛道,科学布局大健康产业等,实现开放发展;打造“15分钟优质医疗服务圈”,通过四医融合,打造以镇医院牵头的健康共同体,实现家门口的医养结合。通过“互联网+”提升医疗服务的便捷性和可及性,实现共享发展。佛山市强化政府对卫生健康的领导、保障、管理、监督责任,创造性开展了多项医改实践,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持续保持全省地级市第一,人均预期寿命达82.61岁,主要健康指标基本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人民群众就医获得感、民生幸福感持续提升。
近年来,南通市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主旨,加快构筑综合医改“四大体系”,推动全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江苏省南通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陈冬梅指出,南通市围绕“协调、投入、人才”三个维度,构筑高质量推进保障体系;实施“提峰、壮腰、强基”三大工程,构筑基础支撑网络体系;聚焦“一老、一幼、一残”重点人群,构筑重点保障服务体系;坚持“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构筑系统协同治理体系。陈冬梅介绍,经过多年奋斗,十年来,南通市医疗资源实现“两个倍增”,健康指标实现“一高一低”,服务质态实现“三升三降”。全市三级医院数量翻倍,省级临床重点专科从30个增长到79个。人均预期寿命从80.7岁提高到82.3岁,慢病过早死亡率从12.08%下降至8.56%。
健康报社党委书记、社长,《中国卫生》杂志社社长邓海华指出,从2009年起步,新一轮医改已经迈入了第14个年份。《中国卫生》杂志社、健康报社主办的全国深化医改经验推广会暨中国卫生发展会议也迎来了全国各地医改同道的第7次相聚,一起分享经验、交流心得、研讨难题,共同为深化医改出谋划策、把脉开方。大会作为宣贯医改政策、展示惠民成果、助力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形成了举办一届、树立一批先进典型、部署多项医改任务的有效模式。这也正是卫生健康行业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一场生动实践。
健康报社总编辑孙伟表示,新时代、新征程,赓续92载红色血脉的健康报人,将与卫生健康领域的同仁们想在一起、干在一处,运用《健康报》、《中国卫生》杂志系列报刊新媒体,以及“健康中国”政务新媒体,打造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健康传播和服务平台,做强数字化媒体智库,为人民健康服务,为卫生健康行业发声,为深化医改和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摇旗呐喊、擂鼓助威。
2023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工作任务已然明晰。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深化医改的路上,风雨无阻,全体卫生健康工作者相伴前行。山东省人民政府相关负责人,山东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薛超文,国家卫生健康委体制改革司副司长薛海宁、副司长庄宁、副司长吴春花,国家卫生健康委财务司副司长赵树理,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马立新,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杜振宗,宁夏回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吕金捍,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一级巡视员黄飞,河北省卫生健康委一级巡视员江建明,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祝益民,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勇勤,江苏省卫生健康委二级巡视员石志宇,湖北省卫生健康委二级巡视员徐健,重庆市卫生健康委二级巡视员廖永前,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张立祥、副主任牟善勇,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省疾病预防控制局党组书记、局长盖英群,山东省卫生健康委一级巡视员肖培树,山东省计划生育协会专职副会长兼秘书长白同禹,山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副厅长、一级巡视员周春艳,山东省医疗保障局一级巡视员仇冰玉,山东省医疗保障局二级巡视员李元芝,山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林炳勇,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党委书记陈鑫、院长陈玉国,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党委书记孟冬,以及众多专家学者、地方卫生健康委负责同志、大型公立医院书记院长与会。
会议围绕“三医”联动、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双中心”建设、药品供应保障等热点焦点话题,开设1个主会场、16个分会场,进行更多探索,总结更多经验。